通波仔後掉以輕心 「壞膽」過高或一塞再塞

1/6 心臟病是本港的頭號殺手之一,不少人以為進行「通波仔」手術後,將閉塞的血管重新擴張便可一勞永逸。然而,「通波仔」只能解決血管堵塞問題,並非扭轉心臟病風險因素的治本方法2,3。心臟病是本港的頭號殺手之一1,不少人以為進行「通波仔」手術後,將閉塞的血管重新擴張便可一勞永逸。然而,「通波仔」只能解決血管堵塞問題,並非扭轉心臟病風險因素的治本方法2,3。患者於手術後如未能嚴控膽固醇等指標,當血脂等物質在動脈內壁重新積聚,血管隨時會一塞再塞2。
所謂「通波仔」,即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或血管造影手術,透過插入球囊擴大原本收窄的血管,再植入支架,讓血液可以暢通流動,改善血管阻塞問題4,從而降低因血管收窄而引發心肌梗塞、心絞痛等心臟病風險3,5。心臟科專科醫生王國耀指,醫生通常會建議兩類病人進行「通波仔」手術,一是通過冠狀動脈造影檢查後,發現病人動脈阻塞達七成或以上;二是突發情況,例如急性心肌梗塞,亦會立刻為病人進行「通波仔」,以減低心肌缺氧所造成的傷害3。
王醫生分享最近經驗,早前為一位68歲的心肌梗塞患者安裝共八個支架,手術需要分兩次進行,總共歷時三小時。「從造影上可以見到病人每條血管都出現大大小小的阻塞問題,足足要安裝八個支架先可以見到血液重新暢通流動」。他續指,該病人與大部分人一樣,一直認為自己身體健康、無大病痛,直至最近出現心絞痛求醫,檢查下始發現有急性心肌梗塞,並有高膽固醇及糖尿病等問題。「唔好以為只係年老患者先有風險,亦有個案只係40歲左右,平日飲食好健康、身形瘦削,但檢查下發現有血管阻塞問題需要通波仔,所以任何人都有患病風險,一定要定期進行身體檢查」。
術後需長期服藥 嚴控膽固醇水平
王醫生亦強調,「通波仔」只能解決眼下血管閉塞的問題,但導致血管堵塞的風險因素並沒有因而改變。「除了日常生活習慣,亦可能與基因有關2,部分病人即使定時食藥、飲食謹慎,同樣會出現復發情況。」故此,患者進行「通波仔」後,除了需要長期服用雙重抗血小板藥物,防止血小板黏附支架再造成血管栓塞5;另一方面亦要嚴控膽固醇水平,包括通過藥物及保持健康的飲食及運動習慣2,是一場長期抗戰。
膽固醇是導致心臟病的高危因素之一,坊間常稱「壞」膽固醇,即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(LDL-C)會積聚於血管內壁令管道收窄,容易引發心血管疾病2。歐洲心臟協會(ESC)2019年便進一步收緊壞膽固醇的理想指標,當心血管疾病風險愈高,壞膽固醇理想水平就應降至愈低2。
心臟科專科醫生陸毅康建議,曾進行「通波仔」或「搭橋」手術的高危病人,壞膽固醇水平需降至少於1.4mmol/L,以及50%降幅;就正常健康人士而言,壞膽固醇亦應低於2.6mmol/L2。
他分享指,曾有一名體型略胖病人早於26歲時便要「通波仔」,但其後由於未有加以控制自己的壞膽固醇水平並自行停藥,導致血管再次收窄,六年後需要再「通波仔」。「病人目前壞膽固醇水平仍然有4mmol/L,距離1.4mmol/L以及50%降幅的目標仍需下一段苦功」。
藥物控制方面,陸醫生指,通常會先為患者處方他汀類藥物(Statin),假如本身壞膽固醇水平過高,用藥後仍未達標,或出現肌肉痛等副作用,則或要加入其他藥物,例如另一種口服藥膽固醇吸收抑制劑或者皮下注射藥物PCSK9抑制劑2。若加上膽固醇吸收抑制劑,則可額外降低壞膽固醇水平約15%,其安全性良好,常見副作用包括腹部不適或腹瀉2,6。若加上PCSK9抑制劑,可讓患者的壞膽固醇再降約60%,安全性良好,常見副作用包括注射部位有機會出現短暫輕微紅腫及流感樣病徵2。
除此之外,病人於手術後亦需維持健康生活習慣,包括戒煙、維持均衡飲食,並保持每星期進行3至4次、每次30至40分鐘帶氧運動7。「雖然血管問題可以靠通波仔處理好,但如果唔做運動,風險其實會再增加,所以一定要持之以恆地改善心肺功能。」雖然有不少患者憂慮手術後進行運動會令心臟難以負擔,但陸醫生指,大部分病人術後翌日已可出院,一周後可循序漸進地進行適量運動,例如快步行、上樓梯等。病人亦可考慮參加心臟復康訓練,由心臟科醫生、物理治療師及註冊營養師協助下,進行健康飲食及運動復康療程,即使「通波仔」後亦可逐步回復至病前,甚至更高的運動量7。
The article is supported by Sanofi Hong Kong Limited
MAT-HK-2000992-1.0-02/2021
- Centre for Health Protection, Department of Health. Number of Deaths by Leading Causes of Death, 2001 – 2019. Available at:
https://www.chp.gov.hk/en/statistics/data/10/27/380.html# (Accessed 18 Jan, 2021). - Mach F, et al. Eur Heart J. 2020;41:111-188.
- Levine GN, et al. Circulation. 2011;124:e574-e651.
- Cleveland Clinic. Cardiac Catheterization & Coronary Angioplasty and Stent. Available at: https://my.clevelandclinic.org/health/treatments/16833-cardiac-catheterization–coronary-angioplasty-and-stent-interventional-procedures (Accessed 18 Jan, 2021).
- Neumann FJ, et al. Eur Heart J. 2019;40:87-165.
- Nutescu EA, Shapiro NL. Pharmacotherapy. 2003;23(11):1463-1474.
- Balady GJ, et al. Circulation. 2007;115:2675-2682.